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防治沟道水土流失的一项关键工程措施,对调节黄河水沙关系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效形式,既能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又可防止水土流失,应因地制宜加以推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近日,水利部携手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及黄土高原七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首次运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航测、地面实测与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圆满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淤地坝淤积专项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全面掌握了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淤地坝的淤积情况以及坝顶以下剩余库容,对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服务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度汛和黄河水沙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本次专项调查对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七省(区)的14711座中型以上淤地坝展开了深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具有显著的淤地拦沙效益,在推动黄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淤地效益十分显著。根据调查结果,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无水淤地坝已淤坝地面积达59.62万亩。这不仅有效增加了黄土高原优质稳产高产的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增加了群众收入,还促进了陡坡耕地退耕和坡面植被恢复,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是拦沙成效极为突出。淤地坝作为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效发挥了防治水土流失、拦泥保土、削减入黄泥沙的重要功能。黄土高原地区14711座中型以上淤地坝拦截的38.23亿立方米泥沙,相当于2个多李家峡水库的总库容。淤地坝从源头上阻断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抬高了沟道侵蚀基准面,减轻了沟道侵蚀,稳定了沟床和沟坡。截留的大量泥沙,对减缓下游河道淤积、助力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保障黄河安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凡。
三是社会效益影响深远。淤地坝以坝代路,连接了沟壑两岸,有效改善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不利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淤地坝仍具备较大的淤地拦沙潜力,通过淤地坝的层层拦截,仍能有效减轻暴雨洪水对沟道的冲刷和泥沙危害。
开展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淤地坝淤积专项调查,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重要举措。本次调查创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了经济高效、切实可行的淤地坝淤积调查方法,开发了淤地坝淤积量推算模型和库容自动计算平台,获取了黄土高原64.06万平方公里高精度数据底板、近7000座中型以上淤地坝外业实测数据,取得坝顶、淤积区、下游沟道、泄洪设施等关键点位调查数据5万余个,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实测资料。下一步,水利部将持续深化淤地坝淤积专项调查成果的应用,加强跟踪调查和分析评估,丰富淤地坝数据库,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和黄河流域治理管理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