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我国现已建成7300多处大中型灌区,构建起了相对完备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当下,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7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耕地灌溉面积从9.37亿亩增长至10.75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升到0.576,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从404立方米降至347立方米,单方灌溉水的粮食生产力从1.58公斤提高到1.8公斤以上。在农业灌溉用水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确保了我国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正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累计投入约2000亿元资金用于我国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建成了涵盖从水源、骨干输配水渠系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其中,“十四五”期间已累计实施1880多处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和190多处新建灌区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约2亿亩。2024年,水利部会同相关部委实施了1300多处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项目,完工后将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7000多万亩。
灌区灌溉效率在逐步提升。2022年底,水利部在全国挑选了49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目前,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整体进展顺利,能有力保障作物生育期内关键时段的用水需求,充分运用遥感等技术智能识别灌区农情,因地制宜地推行无人机巡渠、远程量测控水等技术,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代化灌区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2023年以来,水利部启动了两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依据灌区建设时间、取水方式、作物种类等进行分类,制定水价,优化政策供给,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节水增效管理日益完善。水利部发布了14项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同时发布30余项农业节水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推广应用84项节水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