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曾宣布灭绝的10个品种、首次明晰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本底、首次查清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底数……历经3年时间,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前不久全面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那么,为何要开展此次普查?新收集的种质资源有哪些特点?对农业生产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普查成果超出预期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指出,没有种质资源作为基础,即便拥有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无法凭空培育出优良的新品种。
如何打好这个基础呢?开展普查是关键所在。
据了解,中国曾分别在1956—1957年、1979—1983年开展了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活动,保护了一大批资源;在1979—1983年、2006—2009年开展了两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基本掌握了除青藏高原区域以外大部分地区的畜禽遗传资源情况;而在水产方面,此前尚未开展过全国性的普查。
农业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农业种养方式的转变,农业种质资源的数量和区域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资源消失的风险加剧。一旦这些资源灭绝,其蕴含的优异基因以及承载的传统农耕文化也将随之消逝,损失不可估量。
在此背景下,新一轮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于2021年3月正式启动。此次普查的范围更广,农作物普查以县域为单元,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进行了全方位普查,其中包括前两次普查未涉及的332个农业县;畜禽普查以行政村为单元,针对前两次普查未覆盖到的青藏高原区域启动了重点调查;同时,首次开展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覆盖了全国2780个县级区域。
普查成效究竟如何呢?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表示,此次普查坚持普查和保护并举,成果超出了预期。
在农作物方面,新收集了13.9万份种质资源,涵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桑等多个品类。其中,99%为种植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性状多样的传统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目前,这些种质资源已全部移交国家库圃进行安全保存,实现了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在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畜禽、蜂和蚕资源的家底,新发现鉴定了51个地方品种资源,采集制作了107万份遗传材料。同时,同步对61个濒危资源开展了抢救性保护,目前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都实现了活体保护。
在水产方面,全面摸清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状况,采集制作了12万份遗传材料。
“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刘旭说道。
水产领域实现3个“首次查清”
进入冬捕季,华子鱼再次成为高原碱性内陆湖——内蒙古达里湖的主角。“从去年12月22日开始,这季捕捞期将持续到今年1月20日。”达里湖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俊杰介绍,本次达里湖冬捕秉持着保护资源、捕大放小的原则,捕捞产量控制在40万斤,以维持生态平衡。
华子鱼学名瓦氏雅罗鱼,味道鲜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是达里湖仅有的两种经济鱼类之一。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瓦氏雅罗鱼具有高盐碱适应性,是耐盐碱机制研究和耐盐碱品种培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入选了20个优异特色水产养殖种质资源。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也是世界渔业大国里首个实现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业的国家。202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116万吨,连续35年位居世界第一。专家表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水生生物资源被发现、驯化、培育成了水产种质资源。但受条件限制,全国性系统性的种质资源普查此前一直未开展。
2021年,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正式启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介绍,此次普查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底数。对312个重点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普查到的857个种质资源分为淡水鱼、海水鱼、虾蟹、贝、藻,还有两栖爬行、棘皮及其他类等8大种类,隶属155个科,369个属,643个物种,包括原种558个,品种209个,引进种90个。“无论从种质资源数量、物种数量还是品种数量等方面来看,都堪称世界第一。”刘新中说。
刘新中表示,这次普查还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区域的分布和水产养殖主体的底数。普查显示,总体上我国沿海省份的种质资源分布数量高于内陆省份,南方的省份高于北方省份。广东、浙江、广西、福建四省区的种质资源数量均超过了300个,其中广东最多,达到了374个。全国共调查到92万家水产养殖主体,2万余家水产苗种生产主体。
曾宣布灭绝的畜禽品种找回来了
畜禽资源普查是此次全国普查的另一个重点。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表示:“我们逐村逐户开展排查,为每个品种建立了‘户口本’和信息库,查清了有哪些品种、它们在哪里、数量有多少以及状况如何。”
曾宣布灭绝的品种重新被找回。山东烟台糠鸡,拥有红色的羽毛,带有像草本植物子壳一样的飞花,因外观漂亮、肉质好曾被当地农户大量饲养,但20年前进入了濒临灭绝状态。“通过这次普查,烟台糠鸡在原产地400公里外的济宁太白湖畔被重新发现。”左玲玲说。不仅仅是烟台糠鸡,此次普查共重新找回了10个曾宣布灭绝的品种,包括甘肃太平鸡、广东中山麻鸭、云南临沧长毛山羊等。
左玲玲表示,通过大力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避免了濒危资源的灭失。经调查评估,我国现在畜禽地方品种濒危数量占比是10.1%,明显低于2016年的18%,也远低于全球21.4%的水平。61个濒危畜禽地方品种的存栏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性增长。
“第三次普查也确认,第二次普查进入名录的510个地方畜禽品种,这次一个也没有减少。”左玲玲说,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畜禽遗传资源1018个,蜂品种资源39个,蚕品种资源307个,数量均居世界首位。另外,首次查清了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的本底,填补了我国极高海拔地区的普查空白。
有了种质资源,如何做好保护利用呢?
“我们不断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的建设,初步构建了原位保护和易位保存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国家保护与省级保护相衔接的保护利用体系。”刘莉华介绍,现代化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可以满足未来50年长期战略保存的需求;世界单体最大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加快建设,预计到2025年年底能够基本完成;世界一流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投入运行,保存能力达35万份。
刘旭表示,普查收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将加快资源的鉴定和挖掘,强化资源改良和创制,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让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