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湖北省传来多条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加速恢复的好消息,比如中华鲟年繁育量突破100万尾,还成功实现了人工环境下繁育二代江豚。湖北省作为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全力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长江江豚、中华鲟、长江鲟等三大旗舰物种在湖北得以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湖北省境内长江干流长达1061公里,约占长江干流总长度的1/6。这里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水生生物栖息的理想之地,堪称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
为了保护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守牢生态安全底线,湖北省在长江流域率先出台了《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并将其纳入河湖长制、政府绩效等考核体系,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十四五”以来,湖北省“真金白银”加大对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统筹整合资金近30亿元,用于长江十年禁渔、中华鲟保种繁育、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保护工作。该省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水科院长江所、华中农业大学等众多科研单位的优势,加强与企业、协会和环保组织的合作,不断扩大水生生物保护的“朋友圈”。还联合三峡集团、荆州市政府签订了《开展中华鲟保护合作协议》,形成了多方共同保护的工作合力。
通过多措并举,长江生态恢复向好。长江湖北段、丹江口水库持续保持Ⅱ类水质,长江、汉江干流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较2020年提升了两个等级。长江中游湖北监利监测断面的四大家鱼鱼苗资源量达到59.8亿尾,是长江十年禁渔以前的4.4倍。在此基础上,湖北实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为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打造栖息乐园。
江豚是我国特有的、长江仅存的淡水鲸豚类动物,也是长江生态的风向标物种。围绕长江江豚保护,湖北省率先探索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三大保护策略。其中,迁地保护是选择一些生态环境与长江相似的水域建立迁地保护地,这是当前保护长江江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石首天鹅洲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小型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江豚种群数量从最初的5头发展到了101头,已形成规模且稳定增长。2023年4月,当地完成了全国首次迁地保护江豚的野化放归,4头江豚被送回长江,融入自然种群。在今年10月的国际小型鲸类保护研讨会上,国际专家一致认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为全球小型鲸类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同时,武汉市先后启动了“江豚回归江城”计划,开展“数字江豚”生态建设,依托数字技术,对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繁育保护、科学监测、文化创意、社会参与等进行全方位数字赋能,构建与江豚保护相关的数字“生态群落”。在武汉渔政智能天网指挥大厅,记者看到160余套高空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控、智能识别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行为,形成了“全覆盖、可视化、立体式”的沿江视频监管体系,让死角、盲区及夜间违法捕捞的行为无处遁形。
如今,在湖北省长江江面,人们时常能看到“江豚逐浪”的情景,长江湖北段成了江豚活动频繁的区域。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首次实现了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止跌回升。
中华鲟是长江中最大的鱼,素有“长江鱼王”之称。针对中华鲟子一代散落民间、私营企业养殖难以为继的现实问题,湖北省投入资金2亿元,在荆州市新建永久性保护基地,征收中华鲟子一代789尾。截至目前,湖北省已建有6家中华鲟种源保护场,保育中华鲟子一代2164尾,占全国总量的70%,并率先实现中华鲟人工繁育,年繁育量突破100万尾,创下历史新高。
长江鲟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中华鲟同为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珍稀水生生物,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目前,水科院长江所已成功突破长江鲟子三代繁育技术,实现了长江鲟在人工改造产卵场的自然繁殖。今年3月,在成功改造的150平方米产卵场上,诱发长江鲟自然产卵量达48万粒,受精率约83%,这意味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告“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有望找到家园重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