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2025年“世界水日”开放日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畔盛大举办。该活动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出席此次活动的代表阵容强大,涵盖了水利部直属事业单位、地方相关单位人员,还有来自巴基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蒙古国、沙特阿拉伯、泰国、伊朗、印度尼西亚、赞比亚、法国、墨西哥、乌拉圭、澳大利亚等国驻华使领馆的外交人士,以及多家涉水国际组织的代表。
中国水科院院长彭静在活动中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科学指引下,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这些成就突出体现在多个关键能力的持续提升上,包括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以及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就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而言,以大运河为例,中国通过科学统筹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多种水源,对大运河实施了贯通补水工程。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使得这条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在断流百年后,实现了连续四年全线水流贯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成果堪称中国践行人水和谐理念,积极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生动范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在活动现场发表讲话,他强调水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更是塑造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夏泽翰高度评价了举办世界水日开放日活动的重大意义,着重指出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水挑战中起着关键作用。他期待各国代表能够持续加强在水教育、水科学、水文化等领域的经验交流与知识共享,共同加速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涉水目标。
中国水科院河流伦理项目组代表李海红在活动中作了题为“河流伦理的中国实践”的精彩报告,并向与会代表热情推介了《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报告。该报告由中国水科院精心撰写出版,于2024年5月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期间在全球进行首发,一经发布便在国际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持续引领着全球河流伦理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潮流。
活动期间,中外代表们对中国近年来在治水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纷纷表示赞赏。他们还积极分享了各国的运河文化与治水实践经验,并共同畅想了全球水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世界水日”于每年的3月22日举行,这一节日是联合国在1993年设立的,其目的在于突出水的重要性,倡导对水资源进行可持续管理。2025年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的主题为“冰川保护”。而3月22日至28日则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其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在水利部的悉心指导下,中国水科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4年3月22日首次发起并主办了世界水日开放日活动,当时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利博物馆举办。2025年度的活动选址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活动以“人水和谐佑万物,千年运河流新彩”为主题,通过开展博物馆研学、沙龙研讨、大运河考察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与会者深入领略古老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崭新风貌,共同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创新大运河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