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吉林省长春市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积极推进生态养殖的发展,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食品细加工,把“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文章做足做活,以此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不仅是对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吉林提出的明确要求,更是对东北地区乃至其他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殷切期望,为各地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指明了方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多次前往东北地区开展调研,三次亲自主持召开高规格座谈会,为东北振兴精准把脉、规划路径,投入了大量心血。东北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基地,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农业现代化。早在2016年5月考察黑龙江时,他就强调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其中包含了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重要指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再次强调要“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对东北农业发展的深切期望,同时深刻阐述了做足做活农业“从头到尾”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路径。
那么,什么是“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呢?通俗来讲,“粮”“畜”“农”的生产处于前端,“食”“肉”“工”的加工处于后端。为什么要做足做活“从头到尾”的文章呢?只有实现“从头到尾”的融合发展,才能使效益和价值达到最大化。如果仅仅是售卖原粮、原料和初级产品,只专注于农业种养,而不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会受到极大限制。要摆脱农业资源量大但产业链短、前端强后端弱、头尾脱节的被动局面,将资源优势、粮食优势、农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就必须以“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为切入点,将一二三产业“从头到尾”进行融合,通过精深加工转化,让农业从单纯的种养生产向加工等二三产业延伸,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挖掘产业全链条的增值潜力。
实际上,不管是“粮头食尾”,还是“畜头肉尾”,本质上都是“农头工尾”。农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做足做活“从头到尾”的文章、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价值链提升、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水平持续提高。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全行业营收达到20.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还不够长,成果转化还不够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是一个有机整体,涉及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我们要用全产业链思维,坚持种养一起抓、粮肉一起抓、头尾一起抓,从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寻找增值空间,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要顺应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深入挖掘消费需求,围绕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开展工作;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依托科技创新和现代生产工艺,对优质农业资源进行转化和精深加工,带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只有实现“从头到尾”的融合发展、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农业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从“粮”到“食”,从“畜”到“肉”,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当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农业产业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亿万农民也必将获得更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