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相较于上年增加了221.8亿斤,增长率为1.6%。在连续9年稳定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
今年以来,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在此过程中,粮食产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农业强国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乡村全面振兴取得了新的成效,为经济回升向好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粮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国之大者”。只有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稳稳把握强国复兴的主动权。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魏锋华表示,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举措。2024年,中央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继续提高小麦、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以及稻谷补贴等政策,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9亿亩,比上年增加了525.8万亩,增长率为0.3%,并且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
在推进多元化食物供给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是落实大食物观的关键一年。国家深入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预计全年大豆产量将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冬油菜实现连续8年增产。生猪养殖水平继续提升,预计今年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将超过70%,同比提高约2个百分点。温室大棚、垂直农场、智能农牧场等不断发展,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推动肉蛋奶果菜等各类食物的供给持续增加,百姓的餐桌变得越来越丰富。
科技装备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强化。种业是农业科技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扎实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挖掘出一批优异基因,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产权的超小型基因编辑器。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今年一批标志性整机装备取得了重大突破:大方捆打捆机、工业番茄收获机等开始小批量生产,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多款丘陵山地拖拉机、山地玉米播种机等丘陵农机成功部署到生产一线。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紧紧端在自己手中。“总体来看,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但也要认识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农业供给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全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消费需求。
乡村产业活力澎湃
从东北的黑土地到中原的粮仓,从西北的旱作区到江南的水乡,乡村产业正朝着全环节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融合的方向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现代化大农业是一个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它涵盖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不仅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还包括产前的技术研发、品种推广、农机生产、农资供应等,以及产后的烘干、储藏、运输、加工、营销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在于实现发展方式的现代化,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多元发展的模式。今年以来,有的地区聚焦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有的地区着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融合;还有的地区则重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没有品牌,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效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介绍,农业农村部积极推进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共有82个区域公用品牌被纳入2024年培育名单,目前总数已达到226个。该计划按照品类、梯次和年度,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农业品牌,以打造“精品”为总体目标,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主要抓手,以核心授权企业和产品品牌为基础支撑,推动农业品牌从小、散、弱向大、精、强转变。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延长产业链、强化产业链,才能实现增值。随着二三产业在乡村扎根发展,农业产业的韧性不断增强。各地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建设一批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2.61∶1。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乡土美食、特色民宿等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今年新建了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更多农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是观察农民增收情况的重要窗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前,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2个至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特色主导产业,产值超过1.7万亿元。近四分之三的脱贫人口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稳定参与帮扶产业发展,分享到了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乡村振兴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发展,还必须注重培育文明乡风。今年,有关部门组织了村跑、村舞、村厨、“村BA”等具有浓郁乡土特色、深受农民喜爱的乡村文体艺术活动。各地将活动安排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将关注聚焦在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激发了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活力,推动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农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期盼。今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过45%,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实现了通硬化路,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让村庄更加安全和谐。以党组织为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互联网 + 政务服务”进一步向乡村延伸覆盖,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农”发展正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